折叠竹结构——竹构的现代性思考和实验
华中科技大学
设计建造 :熊煦然、康明悦、袁榕蔚、靳琬頔、丁诚、何仕轩、孔德博、王晨阳
指导教师 :王振、张乾、王玺
设计的开始源于对可折叠的概念研究。我们吸取”折纸”的灵感。在建筑逻辑与结构形式上通过对竹材的研究,打造出以竹材为骨架的空心面域,采取了“以面代点”的方式实现最终的柔性结构“无节点”设计。采用轻质的具有一定强度的竹材,利用自身的刚度实现“面与面”的支撑,结构上不是直接连接,而是通过金属铰件与刚性杆件的配合,两者互补,外部辅以柔性材料,解决防晒保温防雨的功能需求,形成整体体系。通过这一柔性节点的设计,实现“伸缩”与“定型”两种功能,使得装置具有很好的可收纳性。另一方面,建筑自身也富有韵律与美感,为野营者提供了一个可以遮敝、 休憩、嬉戏的空间,丰富而富有变化的造型与空间形态与自然相映成趣。
“折叠竹结构”采取了线性铰接的方式,拉接 56 块竹框板单元形成更大的 4 榀门型结构单元。完成后的“折叠竹结构”可以呈现三种形态,即完全平铺展开的加工形态、完全合拢折叠成六边形的运输形态以及半合拢的露营装置使用状态。“折叠竹结构”通过使用轻柔的竹构获得整体的结构刚性,并且实现空间、结构和使用的统一。此次建造大赛将学院式教育投射在中国真实的乡土营建环境中,并集体展示了真实建造和真实生活的关联,启发了城乡生活状态转移的各种丰富的可能。“折叠竹结构”是对于未来竹构发展的现代性思考,是植根于乡土环境的产业化技术体系的小小尝试。
后记:
在以“露营装置”为主题的国际建造节上,我们围绕一个从折纸引发的概念,不断尝试如何利用竹实现一座具有模数化可折叠的建筑,那时的我们还无法想象,这样的想法能在我们自己动手的情况下,把它拼装成功,并搬到了大冲村。
从概念到落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,要实现坚固、轻、薄,既可以折叠便于运输,又适合打开实现居住的功能,既要充分利用竹材料易获取、易加工、强度高的优点,又要解决它本身有的易弯的缺点,通过我们不断的方案比较、探索与实践,一次次重复这样的过程,最终给出了我们的解答。
一个可折叠的房子,代表了我们的理念与价值。我们希望建成一个由环保生态的竹材料制成,方便快速生产、运输与搭建,同时具有实用性的小房子。我相信这样的设计,是为乡村的人所需要,为乡村带来价值的。在这一理念上,能够坚持与贯彻下来,我认为已是这次建造节中最大的收获。